安州區紀委監委與返創人員聯系溝通
盛夏時節,行走在安州區桑棗鎮齊心村,寬闊干凈的柏油馬路通達到戶,白墻灰瓦的民居傍水而建,連綿的青山竹林環繞,一壟一壟的樹木從山窩延伸至山腰,呼吸之間讓人倍感怡然。
近幾年,借力優美的自然風光,桑棗、雎水、千佛等沿山鄉鎮著力打造民宿產業集群,過去無人問津的小山溝現在人氣爆棚,“春看杜鵑夏納涼,秋賞紅葉冬踏雪”儼然成為當地旅游產業的亮麗名片,吸引著一批批躍躍欲試的返鄉創業者。
然而,蓬勃發展的勢頭下也有暗礁潛藏。以齊心村為例,雖然環境優美,但由于山高林密,谷深路窄,村民們主要經濟來源于山木藥材和林下種養殖,對于發展旅游產業有很多不解。更令人頭痛的是,由于害怕自身利益受損,村子里滋生的流言讓返鄉創業者打起了“退堂鼓”。
“要不是有干部主動聯系,我可能就失去了這個發展機會了。”回想當初返鄉創業的經歷,民宿“遇見·棲心”的負責人陳勁杰感觸頗深。陳勁杰說,之前雖然一直在外打工,但偶爾會聽到“回鄉創業者辦事得靠關系、辦成要給好處費”等傳言,讓他難以下定決心。
當時,正值安州區紀委監委開展入村蹲點行動,紀檢監察干部在走訪中了解到陳勁杰的疑慮后,一方面安排鎮紀委入村排查是否存在流言中所說的情況,堅決對干部吃拿卡要、優親厚友等情況嚴查嚴辦;另一方面督促區人社局加強與有意愿返鄉的創業者溝通交流、宣傳政策、給予幫助。同時,針對村民們的擔憂,安州區紀委監委要求桑棗鎮紀委率先對各村“三資”狀況全覆蓋排查和公示,對集體產業入股分紅、集體土地流轉等情況逐一檢查,并指導桑棗鎮制定《農村集體“三資”財務管理制度》,督促鎮村干部走村入戶宣講政策。多方合力下,村民們抵觸情緒少了,陳勁杰也安心返鄉經營起了民宿。
如今他經營的民宿每到夏季都是滿客,今年僅五一和端午期間收入就將近20萬元左右。陳勁杰的成功激發了村民們謀發展的熱情,短短數年間,齊心村便先后發展起7家精品民宿、23家特色家庭民宿,并成功創建了“棗皮走廊·蝴蝶谷”國家3A級旅游景區。
在安州區,返鄉創業、帶資回村已蔚然成風,但和陳勁杰一樣最初有著疑慮的人也不少,為了幫助返鄉創業者清除難點堵點,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安州區紀委監委通過委機關班子成員包片、鄉鎮紀委包村、紀檢監察干部包戶模式,對人社、農業農村、文廣旅等部門支持返鄉創業的政策落實、資金使用、項目推進以及發展培育等情況進行全覆蓋監督檢查。另外,針對該區返鄉創業實際情況,建立起“蹲點、聯動、測評、糾偏、完善”監督閉環,確保日常有人監督、意見有人收集、問題有人解決、制度有人完善。
近段時間,千佛鎮老望溝村的返鄉創業者馬倩準備利用原閑置村委會開辦民宿。為讓村集體和返鄉創業者都放心,該村紀委書記李斌每天都早早趕到施工現場,監督、記錄、解釋、協調一樣都不落下。
“必須盯緊點,一旦出了岔子人心就散了,還談啥子發展哦。”李斌說,前幾年因洪水、泥石流以及村干部違紀等問題,村民們集中謀發展的愿望不強,近兩年看著周邊鄉鎮民宿旅游經營的好,大家都動了心思,絕不能讓違紀違規問題澆滅了發展熱情。現在只要村上有流轉集體土地、租用集體荒地堰塘、租借閑置的村集體用房等事宜,他都會全程蹲點參與,有不清楚的地方就上報鎮紀委開展聯動監督。
蓬勃發展的產業為村民和返鄉創業者帶來了滾滾紅利,也帶動著當地基礎設施和
社會治理再提升。目前,安州區已有4000余名“歸雁“返鄉創業成功,累計建成返鄉創業園區13個,返鄉創業示范基地(點)232個,當地群眾通過這些產業帶動實現人均年增收1200元。
“我們將繼續延伸‘監督觸角’,從助力返鄉創業者家鄉圓夢的基礎上拓展到優化當地營商環境中來,以嚴的作風、實的舉措推動政策的‘及時雨’潤澤到中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從而達成‘村強、民富、景美、人和’的美好愿望。”安州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陳意表示?! 。?綿報融媒記者 安崢 文/圖)
編輯:李志 校對:譚鵬 審核: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