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19日,第三屆天府科技云服務大會在成都天府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綿陽遴選出的“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全流程參數測試技術”等20個“硬核”項目拋出“橄欖枝”。
“此次遴選的20個項目在開幕式和省級專場上發布,較去年增加9項,增長率高達81.82%,涵蓋電子信息、先進材料、裝備制造、食品飲料等領域。”綿陽市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湯榮生表示,在重點科創項目展推活動中,綿陽還攜481項科技成果(高新技術)、128項科技需求參展,綿陽展區作為重點展區進行了2天的集中展示。
三年深度參與,結出豐碩成果。綿陽市科協連續三年深度參與天府科技云服務大會,通過走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不斷挖掘梳理科創項目,共征集遴選1402個科創項目,組織36個項目在開幕式及省級專場上發布。
透過每年一次的天府科技云服務大會,讓外界見證了綿陽創新能級新躍升。全市注冊科技工作者已達12余萬人、企事業單位2.2萬余家、開設科創工作室1.8萬余個,發布科技所能2.9萬余項、科技需求6.5萬余項、科技成果1421項、科研項目287項。
在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市科協以“天府科技云”平臺為抓手,圍繞綿陽四大主導優勢產業和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全程“保姆式”服務,促進科技供需對接、合作落地。
打通轉化通道,人才是支撐。綿陽先后聘請了16名“兩院院士”擔任綿陽科技顧問,以突破領域“卡脖子”技術難題、解決行業痛點為使命開展技術咨詢、問診把脈、協同創新,推動搭建“政產學研用”深度合作創新平臺。
鏈接資源,讓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在科技創新中,不少企業面對難題,想向院所、高校拋出“橄欖枝”,為此,綿陽市科協聯合涪江流域各地探索科協系統深度參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路徑,簽署《涪江流域深化科技協同創新發展合作協議》。
據悉,2024年涪江流域科技協同創新發展的重點工作,將以“科創+產業”為引領,堅持創新引領、需求導向、區域協同、產業融合,強化涪江流域創新優勢,優化區域創新布局和創新生態,促進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努力建設具有川渝影響力的涪江流域科技創新共同體。
(記者 郭若雪)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