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滿園
油菜制種
□劉則秀 劉玉明 文/圖
陽春三月,行走三臺縣各鎮鄉,遍地是滿眼的金黃,處處是醉人的芬芳。
三臺縣是“天府菜油”示范基地,全縣油菜種植面積達68萬畝,油料總產連續7年位列全省第一。該縣也是國家級油菜制種大縣,所產種子不僅供應四川省內,還輻射渝、云、貴、湘、鄂等地的1000余萬畝基地,乃至拓展至東南亞地區。
“氣溫升的快,花都開得早,加上前段時間的一場雪,今年的油菜應該有個好收成。”3月14日,在立新鎮紅星壩村,正在田間查看油菜長勢的村民肖慶習一臉喜悅。他告訴記者,眼前的一大片油菜花田都是制種油菜,“不僅花漂亮,種子也好,成活率高,出油率也很高。”
肖慶習是紅星壩村的老制種戶,制種面積達30多畝,也是該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據他介紹,從種植普通油菜轉為油菜制種,得益于當年村“兩委”和種業公司。“當時,村上動員我搞制種,我有點猶豫,心里很沒底。”肖慶習說,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他拿出1.5畝地進行油菜制種,結果當年的收益是種植普通油菜的1.5倍。
嘗到甜頭后,肖慶習便逐年擴大制種油菜面積。附近的農戶見到成效,也開始主動種植制種油菜。目前,該村從事油菜制種的農戶已發展到300余戶。
“紅星壩村四面環山,有著天然的隔離條件。加之油菜制種門檻不高、投入低、風險小、收入穩,當地農戶既可以從事油菜制種,還可以通過流轉土地、進企務工等渠道增加收入,兩不耽誤。”紅星壩村黨委書記游永東介紹,該村發展制種油菜以來,全村油菜制種大戶達20余戶,制種油菜面積有1000余畝。
據了解,依托“村黨委+公司+農戶”產業模式,紅星壩村黨委負責協調制種過程各項事宜,確保整個制種周期的平穩運行;制種公司負責新品種的研發和技術指導;協會負責各項技術落實到制種全過程,并按標準進行種子回收;農戶負責按要求進行田間作業,并提供合格的成品油菜種子。
游永東告訴記者,采用訂單模式,該村的油菜制種產量也從原來的畝產幾十斤飆升到120公斤左右,產值從原來的幾百元一畝達到了3200元左右一畝。
從“點上開花”到“面上結果”,油菜制種已成為立新鎮鄉村振興的富民產業,越來越多的農戶因發展油菜制種收獲真金白銀。由于優良的生態環境生產出的種子質量好、純度高、抗逆抗病抗倒性好、適應性強,該鎮油菜種子不僅遠銷長江上中下游區域種植,在甘肅、青海、陜西等油菜區產量也很穩定。
菜花飄香,立新鎮紅星壩村油菜制種基地的喜人場景在三臺許多鄉鎮隨處可見。目前,三臺已形成以立新、新魯、金石、建平、八洞、蘆溪、劉營、塔山等鎮為核心的油菜制種基地。全縣發展油菜制種基地2.3萬畝,吸引優勢制種企業13家,制種科研單位10家,建成制種科研基地2處,常年開展20余個優勢油菜品種制種,所產種子供給重慶、云南、貴州、湖南等地近1000余萬畝基地,實現油菜制種產業綜合產值5.2億元以上。
作為全國產油大縣,近年來,三臺縣以“天府菜油”行動為導向,建成天府菜油基地20多萬畝,推動全縣油菜產業逐步實現生產綠色生態、規模集中連片、科技高效轉化、鏈條不斷延伸。2023年,該縣將發展油菜產業與糧食生產相結合,與盤活撂荒地、四荒地、復墾宅基地、騰退地相結合,與耕地安全利用相結合,與鄉村振興相結合,推廣稻油輪作,全縣油菜種植面積及產量穩步上升。
3月,三臺各鄉鎮盡披“黃金甲”,遍地都是油菜花,隨處都是網紅打卡地,成為名副其實的最美鄉村。在三元鎮,第九屆油菜花主題活動漸入佳境。“去年自己榨的菜籽油很受游客歡迎,今年的油菜才開花,已經有人在打電話預訂了,還是12元一斤!”三清村村民楊宗玉老人告訴記者,油菜花開這一段時間,前來看花的人絡繹不絕,村民們的紅薯粉、土雞蛋、跑山雞、菜籽油都賣出了好價錢。
近年來,三臺縣三元鎮、建平鎮相繼成功舉辦了油菜花節、農耕藝術節,賞春天華景、品鄉村美食、購農副產品,吸引了來自成都、綿陽及周邊縣市區的無數游客。68多萬畝油菜,不僅帶火了鄉村旅游業,還帶活了種植業、加工業、養殖業、餐飲業等,促進了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成為該縣鄉村振興的一張靚麗名片。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