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縣觀義鎮全貌
立足蠶桑種養傳統,全面打造蠶桑現代產業園區三產融合功能布局,持續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和核心競爭力……這是梓潼觀義鎮做強特色產業,推動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去年以來,梓潼縣認真貫徹落實市委鄉鎮抓經濟發展激勵試點決策部署,全域推行鄉鎮抓經濟發展工作,充分調動鄉鎮主觀能動性,不斷壯大鄉鎮經濟總量,全面提升鄉鎮經濟實力,加快構建鎮域經濟、縣域經濟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
創新示范 蠶桑產業集中發展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觀義鎮的梓潼縣蠶桑現代產業園區看到,這里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在標準化蠶繭收儲中心,堆積了很多蠶繭,白花花的一片,當地蠶農將最后一部分蠶繭進行銷售。
“按每公斤60元收購,2天收了3萬多公斤。”據園區生產部經理朱玉彬介紹,收購的蠶繭一部分用于加工,一部分銷售浙江等地。
標準化絲織品加工中心
記者隨后在烘干車間看到,一箱箱收購來的蠶繭倒入自動烘干設備,經過履帶傳輸,進行工藝烘干處理,現場有條不紊,快捷高效。
該園區還有標準化蠶桑養殖中心、標準化人工飼料養殖中心、蠶桑文化教育體驗中心、蠶絲被加工中心、標準化催青共育中心。園區的6個中心,集蠶桑新品種引進培育、蠶繭烘干交易及絲制品粗加工、新技術創新示范、蠶桑科技文化展示等功能為一體,輻射帶動周邊農戶改造提升桑園1000畝以上進行適度規模化、標準化養蠶,預計全鎮桑農戶均增收7000元/年。
據介紹,該園區建設以來,累計改造提升桑園近2000畝,2023年發種2100余張,產繭9萬余公斤,單張養蠶收入2900余元,全年總產值600余萬元,已成為梓潼縣最大的蠶桑產業集中發展區。
烘干蠶繭
延伸鏈條 促進三產融合發展
觀義鎮是梓潼縣最大的蠶桑基地鎮。以前,蠶桑產業相對傳統也比較分散。2023年,該鎮引進行業龍頭企業和鎮集體經濟企業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并成功培育成新增“四上企業”。
農村空閑的資源如何“生金”?該鎮做出有益嘗試,通過盤活利用“兩項改革”后閑置資源,投資600余萬元在原雙峰鄉小學舊址建成梓潼縣蠶桑現代產業園區,并建立“黨委政府+龍頭企業+集體經濟企業+集體經濟組織+養殖戶”“1+4”蠶桑產業抱團發展模式,延伸產業鏈條,促進三產融合發展。
標準化蠶桑養殖中心
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該園區已建成300平方米的家蠶人工飼料飼育中心,全面探索人工飼料全程標準化飼養,可突破養蠶的季節性限制和蠶對桑葉的高度依賴。
記者注意到,為進一步擴大蠶桑產業的帶動效益,形成一二三次產業多元化發展格局。該園區建成的蠶桑文化體驗中心包含主廳、養殖體驗廳、蠶藝工坊廳、錦繡絲藝廳、布里生花廳、童趣茶吧廳6個區域,與學校合作培養“小小講解員”,主要用于蠶桑文化展示、交流、推介和開展教育研學等活動。
蠶桑文化體驗中心
產業強鎮 飛地經濟蓄勢賦能
梓潼縣蠶桑現代產業園區是觀義鎮堅持不懈抓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的生動詮釋。
近年來,觀義鎮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牛鼻子”,聚力特色產業培育、集體經濟壯大,持續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和核心競爭力。2023年,該鎮生產總產值4.35億元,增速6.43%。
構建以蠶桑為主導的特色產業發展布局,集約化經營“菜—糧—菜”三季輪作訂單農業,豐富鎮集體經濟企業自主品牌“觀小義”,進行優質大米、烏龍茶、蠶絲被等產品生產包裝,持續壯大鎮村集體經濟、提升對外影響力。
持續發展優質稻、花生、柑橘、紅薯等支撐產業,多點培育靈芝、羊肚菌、花椒、辣椒、畜禽水產養殖等補充產業,形成特色產業多點開花、同頻共振的發展局面。同時建設特色農產品初加工基地,提升產品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
發揮本土特色產業優勢,建設產業強鎮。觀義鎮黨委書記毛勁表示,觀義鎮將進一步盤活用好閑置資源,開展全員招商,大力推動“飛地經濟”,建好優質生態綠色農業第一車間,堅持走創新之路,有效拓寬市場渠道,因地制宜拓展蠶桑產業、糧油加工等經營業務,不斷提升產值產能、促進群眾增收。并積極探索“園區+景區”發展模式,建設集“農業觀光、農產品銷售、休閑娛樂、網紅打卡、住宿餐飲”等為一體的現代農旅融合綜合體。
(蒲仕誠 記者 劉曉東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