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來自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一組數據,再次印證了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綜合實力:我國已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專利最大擁有國,占比達60%。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助理總干事夏目健一郎表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的全球十大專利持有者中,超半數是來自中國的企業和科研機構。”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尤其是隨著大模型和生成式AI發展,進一步帶動全球范圍內的人工智能創新。
這輪人工智能浪潮中,中國正視差距、加倍努力、不斷超越。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研究論文的數量、質量均居于全球第一梯隊,人工智能企業數量位居全球第二,還是諸多人工智能開源社區的重要貢獻者。
這些成績,是在我國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大背景下取得的。近些年來,我國科技創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戰,人工智能就是飽受制裁打壓的領域之一。比如,美國一直限制高階芯片對我國的出口,想以此來遏制中國科技發展。
挑戰面前,我國科技界迎難而上,在芯片研發、算法優化、模型訓練等關鍵領域取得了一批世界級成果。華為昇騰、寒武紀等不斷夯實人工智能發展的硬件“底座”;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訓練成本更低的推理模型,在算法優化方面拿出了世界級成果;通義千問、文心一言等大模型產品服務千行百業、拓展多元場景……
人工智能領域“開花結果”,與我國在這方面的前瞻性布局密不可分。2015年,國務院出臺《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首次將“人工智能”納入重點任務;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印發;2021年,人工智能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的“優先級”進一步提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
一以貫之、壓茬推進的支持政策,為人工智能提供了良好的大環境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各部門各地方也努力當好“店小二”,全方位鼓勵扶持,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微生態”,這些使得一批創新能力強、市場嗅覺敏銳的企業在競爭中嶄露頭角,活力與競爭力不斷提升。今年“出圈”的深度求索(DeepSeek),早在2015年就已在人工智能領域布局研發。
互聯網時代有句話叫“用戶為王”。數據資源豐富、應用場景廣闊,一直以來都是我國信息技術發展的優勢。人工智能領域也是如此。當前,我國生成式AI用戶達到了2.5億,孵化出了全球最為活躍的技術應用創新生態,算力、算法、數據從過去的“遙不可及”變得“觸手可及”。更難能可貴的是,中國人接受創新、善用創新、主動求新。曾有外媒感嘆:“許多中國人全面擁抱了技術,盡管某些技術還不是很成熟,但中國已為未來做好了準備。”
在產業端,超大規模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使得人工智能成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航天領域,人工智能驅動的微波雷達確保天舟貨運飛船與空間站精準“牽手”;農業領域,人工智能為作物生長匹配更好的溫濕度;無人礦山、無人港口有力改善勞動條件等。埃森哲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有75%中國受訪企業高管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將重塑企業業務。
尋找人工智能行業里的中國機遇,已成為不少外資企業的新選擇。思科與中國企業建立聯合AI創新實驗室;寶馬中國宣布接入DeepSeek,并計劃于今年三季度起將其應用于多款車型的操作系統上;美國英偉達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勛也表示,看好中國經濟前景,愿繼續深耕中國市場,為推動美中經貿合作發揮積極作用。
人工智能領域良好的發展勢頭,也讓外國投資者更加看好中國科技產業發展前景。高盛發布的報告就預計:“如果中國在基礎技術自主創新方面取得更顯著進展,并廣泛應用具有成本效益的人工智能,那么中國科技企業盈利將在我們基本預測的基礎上提高2%。”
技術沒有止境,發展未有窮期。應當看到,我們在人工智能基礎理論、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弱項。面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演進的新形勢和日趨激烈的全球科技競爭,牢牢把握人工智能發展機遇,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持自立自強,突出應用導向,必將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朝著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