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油太平鎮普照村的附子規范化生產示范基地,綿陽市農科院專家正在種植田查看附子苗長勢,指導種植戶打尖、掰芽、修根作業,現場一片繁忙景象。
據了解,作為“江油附子”種植核心區域,江油市太平鎮普照村有著栽培附子的優良傳統。然而,當地的附子種植過去長期處于單作模式,造成病害頻發,連作受阻;而且由于種源良莠不齊,導致附子品質和產量難以保證,致使傳統附子產業陷入發展瓶頸。
2015年,綿陽市農科院中藥材所與江油市太平鎮普照村達成戰略同盟,共建附子綠色種植示范基地。以綿陽市農科院中藥材所相關負責人戴維領銜的中藥材專家團隊入駐基地,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科研單位”模式,推動江油附子新品種、“附子/水稻”套作生態種植技術和附子病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發與示范核心區域等系列工程建設。
“你家今年附子打尖留的高度是多高?有多少片葉子?”在一塊附子苗稼長勢茂盛的田間,戴維一面示范打尖作業,一面與種植戶肖學華交流。他說,附子打尖時保留8片至10片葉子高度最為適宜,太低太高都會影響附子的產量和品質。
戴維介紹,2017年基地建立江油附子“專家大院”,隨時隨地為附子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
2017年,專家團隊選育出國內首個高抗根腐病附子新品種“綿附一號”。相比傳統附子品種,“綿附一號”具有抑制附子病菌感染、提升產量和品質的優勢。目前,該品種已在“江油附子”產區的太平、大康和青蓮3個重點鄉鎮進行推廣。
在戴維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不遠處的一塊選育田。“你發現沒有,這塊田里的附子暗藏玄機……”戴維指著田塊里一壟壟“戴著號牌”的附子苗稼,給記者一一揭秘:這里有四種品種在進行對照實驗,分別是傳統品種、“綿附一號”以及正在選育的兩個新品種……
據了解,“綿附一號”成功認證后,專家團隊又馬不停蹄開始布局下一代品種的研發。“針對新品研發發現的瑕疵,我們創新了繁育技術——有性繁殖,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綿陽市農科院中藥材所副研究員趙丹介紹,有性繁殖能夠實現遺傳多樣性,從而通過多樣的變化選擇優良的品種,有助于新品種加快推廣,解決長期無性繁殖導致的種性退化和病害積累的問題。
這期間,專家團隊還聯合西南科技大學突破生產模式瓶頸,推動附子從旱作單作發展為附子-水稻復種模式,并制定《附子-水稻輪作栽培技術規程》等3項地方標準,為附子種植提供“教科書”式指導。團隊成員葉坤浩博士研發的生防菌技術,將附子葉部病害發生率降至10%以下,從而有效緩解連作障礙,保障糧食安全與附子品質。
十年磨劍,科技創新光耀田野。如今,基地附子畝均產值從2015年的1.2萬元躍升至3.5萬元,帶動3000余戶種植戶增收,人均年收入增加1.8萬元。附子加工企業產值突破3.7億元。
江油市地道附子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何元春感慨地說:“10年來,我們在專家團隊的精心指導下,通過選育優良品種、技術推廣,附子基地規模從最初的100余畝擴展到今天的500畝,不僅幫助廣大種植戶增收致富,還助推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
新聞鏈接:
“江油附子”是著名川產道地藥材,栽培歷史1300多年,炮制歷史亦逾千年。2006年3月,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江油附子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江油附子”已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體系,是全國唯一具備完整產業鏈的附子產地。
近年來,江油市與科研院所合作,進一步提升和完善“江油附子”種植技術現代化水平。2024年,收購價格雖比上年有所下降,附子每畝平均純收入仍穩定在1萬元左右。2025年,江油市附子種植面積5416.2畝,預計產量3791.34噸。
(涪江觀察記者 陳元松 朱博文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