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臺縣中醫院智慧中藥房
涪城麥冬種植基地
村醫為村民檢查身體
麥冬大健康產業孵化園
村衛生室的中醫閣里,村民正在接受中醫診治;衛生院的中醫館里,醫生通過望聞問切為患者辨證施治;縣中醫院智慧共享中藥房電子屏上,處方信息不停在更新,縷縷藥香在空氣中浮動;田間地頭,蒼翠的麥冬苗長勢旺盛,與遠方的中藥材加工廠遙相呼應……
這一幕幕生動場景,勾勒出三臺縣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時代畫卷。近年來,該縣通過實施系列創新舉措,構筑三級中醫服務網絡,大力引培中醫藥人才,著力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和水平,以創新之筆,不斷推動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
□劉玉明 文/圖
夯實根基 構建家門口的"中醫守護圈"
“村里有了中醫閣,設備齊全又專業,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中醫服務,太方便了!”5月6日,在龍樹鎮石傘村衛生室中醫閣內,73歲的村民趙福軍一邊接受村醫王志林的針灸治療,一邊感慨地說道。
作為家中主要勞動力,趙福軍因常年辛苦勞作落下腰肌勞損的毛病。近期氣候多變,他的腰頸椎疼痛愈發嚴重。來到村衛生室就診后,王志林不僅為他開具了對癥中藥,還運用專業理療手法,幫助他緩解疼痛,讓傳統中醫的溫暖照進鄉村每一個角落。
“肩頸酸、腰腿疼,中醫閣里有‘妙招’!”王志林介紹,中醫閣配備了針灸、理療等專業設備,能為村民提供一站式中醫診療服務,實現“小病不出村”。自建成以來,這里不僅成為本村村民的健康“加油站”,更以專業的診療服務吸引了周邊村落的患者慕名而來,讓傳統中醫的惠民“觸角”延伸到鄉村的每一處角落。
就在當天,靈興鎮衛生院中醫館里,來自石橋村的張才榮老人正接受醫生診治。“骨質增生太折磨人,右腳一直發麻,好在醫生開了藥,還做了理療,現在舒服多了!”老人話語間滿是欣慰。
該院主治醫師楊文林介紹,中醫館建成后,合理規劃布局,設有中醫診療室、針灸治療室、中藥房等多個功能分區,形成一站式中醫診療空間。同時,衛生院還引進一批先進醫療設備,借助小針刀、針灸等特色中醫技術,在腰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面部痙攣、慢性支氣管炎等病癥的治療上成效顯著,為患者帶來優質、高效的中醫診療體驗。
近年來,三臺縣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發展,積極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不斷加強基層衛生院中醫館建設,全縣共建成中醫館34個,配備中藥飲片300種以上,配齊中醫診療設備,綜合運用中藥飲片和中醫非藥物療法等,規范開展6類10項以上的中醫藥適宜技術,鄉鎮衛生院擁有2個市級和13個縣級重點中醫專科,中醫類別醫師占醫師總數38%,縣域中醫藥服務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為進一步滿足群眾的中醫藥服務需求,方便群眾在家門口享受“簡、便、廉、驗”的中醫藥特色診療服務,三臺縣加快村衛生室中醫閣建設進度,先后建成村(社區)中醫閣81個,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均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基層中醫藥服務量達到50.4%。
數字賦能 智慧中藥房助傳統湯劑"變身"
當現代技術與千年智慧交融,中醫藥文化正以更加鮮活的方式浸潤百姓生活。
5月7日,在斷石鄉衛生院中醫館,醫生郭斌通過望聞問切,為患者開出藥方。這張藥方瞬間“飛”到十多公里外的三臺縣中醫院智慧共享中藥房。當天中午,煎好的中藥湯劑就送到了患者手中。
三臺縣中醫院副院長胡金良介紹,通過縣中醫院自主研發的“縣域中醫醫聯體協作平臺”,縣中醫院專家實時遠程辨證開方,系統自動生成電子處方并傳輸至智能中藥房,配藥完成后,無人機根據預設航線自動配送至鄉鎮衛生院,該平臺現已接入全縣14家鄉鎮衛生院,構建起“云端開方—智能藥房配藥—無人機精準投送”的全鏈條服務模式。
據介紹,自今年3月3日首飛以來,該院運行的“空中中藥配送走廊”已累計飛行45次,精準投送中藥制劑205副(1230包),配送效率較之前提升60%以上。
“以前患者進城抓一次藥得耗時一天,現在鄉醫院收藥比外賣還快!”斷石鄉衛生院院長倪超麗介紹,在該平臺上,基層醫生也能調用300多個經典名方為患者服務,且平臺上可實現醫保結算同步。
在四川首個縣域智慧共享中藥房,包含處方流轉、審方、調配、煎煮、配送等全鏈條的縣域中醫醫聯體協作平臺,可實現中藥統一采購、統一存儲、統一審方、統一煎煮、統一配送,為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生的診療水平,三臺縣縣域中醫醫聯體協作平臺還集成AI中醫大模型,分析“主訴、病史”,自動匹配中醫癥狀,通過AI判據進行推導,自動推薦出概率最高的癥候,適配名醫經驗和智能辨證,推薦方劑和中藥,輔助基層醫生開具中藥處方。
據了解,三臺縣中醫院于2020年建成互聯網醫院,開展遠程會診、三級雙向轉診、遠程手術直播、區域心電、區域檢驗等服務。目前,該院的“遠程醫療平臺”已經覆蓋全縣32個衛生院,累計診療人數達到1.9萬人次。
“通過‘互聯網+診療’模式大力發展智慧醫療,不僅可以破解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同時也能進一步提升本土醫療服務能力。”三臺縣衛健局中醫藥股負責人表示,推動智慧醫療發展,有利于推動全縣醫藥體制改革發展,提升本土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滿足群眾不同中醫藥需求,為廣大群眾帶來更便捷、更優質的看病就醫體驗。
雙向驅動 人才"活水"激蕩中醫藥產業創新
科技讓中醫藥服務插上翅膀,但要讓惠民網絡持續運轉,離不開人才“活水”與產業“根基”。
在靈興鎮衛生院中醫館內,來自縣中醫院的專家正現場開展教學,精準嫻熟的推拿手法讓在場醫護人員直呼受益匪淺。“近年來,醫院通過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和人才引進戰略,吸引眾多高校及外地優秀中醫人才加盟。”靈興鎮衛生院院長王懷國介紹,醫院還定期選派業務骨干前往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綿陽市中醫醫院進修深造,醫護人員不僅開拓了視野,專業能力也顯著提升,學成回院后迅速成為業務骨干,深受患者信賴。
在三臺縣,一場中醫藥“扶弱、固本、培強”專項行動正全面鋪開。依托縣中醫院的資源優勢,通過技術幫扶、人才培養等方式,推動縣域醫共體建設。縣中醫院專家定期下沉基層坐診,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中醫服務。各基層中醫館積極發揮“健康前哨”作用,通過開展特色中醫診療、養生保健等服務,將中醫藥的惠民觸角延伸至千家萬戶。
三臺縣衛健局中醫藥股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通過完善人次引培,人才成長途徑不斷創新,人才總量穩步增加、質量持續優化,每千常住人口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達0.92人,有國家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1人,省名中醫2名、市名中醫4名、縣名中醫9名,培養中醫全科醫生155名、師承人員120名、“西學中”人才12名,建成國醫大師學術傳承工作室2個,縣級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中心1個、中醫“治未病”中心1個。
產業鏈延伸的故事在田間地頭更為生動。在三臺縣涪城麥冬主產地新德鎮桃園村,村民劉文高看著長勢良好的麥冬苗,喜上眉梢。“麥冬納入藥食同源后,價格上漲,一畝地產值最少也在3萬元以上。”劉文高說。
三臺縣是“中國麥冬之鄉”,也是全國最大的麥冬標準化種植基地及高標準種植示范區,全縣麥冬常年種植面積達到6萬余畝,產量占全國麥冬總產量的70%以上,出口量占全國總出口量的80%。
近年來,三臺縣將麥冬作為特色產業重點打造,按照全產業鏈方向發展,通過創新“產地倉”模式推動全產業鏈數字化升級,強化龍頭企業帶動,突出抓好中藥材精深加工和麥冬產業附加值提升,不僅實現了藥材質量的提升,實現了從種植到加工銷售的高效聯動,進一步推動麥冬產業的融合升級,帶動2.6萬余戶種植戶年均增收萬元以上,實現全產業鏈產值超60億元,為鄉村振興和中醫藥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