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搭建教學交流平臺,促進教師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實效。4月15日,綿陽市富樂實驗小學數學教研組開展了以“潤物無聲 教育無痕”為主題的2025年春教學研討活動,該校全體數學教師齊聚一堂,共赴這場數學教學案例解讀教研活動。
會上,申海英老師對徐斌老師《認識乘法》一課從課標要求、教材分析、單元目標、關鍵問題和教學案例等方面進行了一場關于"無痕教育"理念的系統解析,生動詮釋了如何讓抽象的數學概念在低年級學生心中自然生根發芽。
分享中,申海英老師從課堂導入環節的精妙之處到“擺花片”的教學操作環節進行了詳細分析,她講到“徐老師摒棄了傳統的直接告知式導入,創設了“動物學校算式分類”這一生動情境。這個設計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比如,“當學生們將‘2+2+2’與‘3+3+3’歸為相同加數一類時,乘法的概念種子就已經悄然播下。”這種情境化的處理方式,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又為后續教學埋下了自然伏筆。
申海英特別強調操作活動的重要性。學生們通過橫看(3個5)、豎看(5個3)等不同角度的觀察,在具象操作中理解“幾個幾”的數學本質。這種多角度的驗證方式,幫助學生建立了豐富的數學表象,從具體操作到抽象思維的過渡也因此變得水到渠成。
“100個2相加這個環節堪稱整堂課的點睛之筆。”申海英贊嘆道。徐斌老師沒有直接講解乘法的簡便性,而是讓學生親身體驗“寫不完”的困境。這種基于真實認知需求的概念建構方式,遠比直接說教更有效果。當學生自己發現加法的局限性時,乘法的必要性就自然凸顯出來了。”課堂結尾的生活化應用設計讓學生們能夠主動運用乘法來解釋“教室日光燈排列”、“手指數量”等生活現象時,說明數學概念已經真正內化。“這種“數學即生活”的教學理念,正是核心素養落地的生動體現。”申海英強調。
在總結時,申海英指出:“徐斌老師的這節課告訴我們,最好的教育就像春雨,潤物無聲。”她建議教師們要學習這種“隱藏教育意圖”的藝術,在教學中多創設讓學生主動發現的機會。“當知識隱藏在情境中,當思維外顯在操作里,當概念生成于需求時,真正的學習就自然發生了。”
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教育應當如呼吸般自然,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成長。這場富有深度的分享,不僅讓與會教師領略了“無痕教育”的魅力,更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數學教學提供了寶貴的實踐參考。這種教育理念,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和實踐。
(伏玉芳 向春艷 黃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