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完善的防災減災救災體系能最大限度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筑起堅固“堡壘”。
在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之際,地貌類型復雜、地質構造多樣、自然災害易發的綿陽交出了怎樣的答卷?
科技賦能
精準監測預警打好遮風擋雨“提前量”
“我們的應急廣播作用很大,不論是森林草原防滅火,還是防汛減災,都能及時有效地將關鍵信息傳達給每家每戶。”5月11日,完成應急廣播系統維護的平武縣平通羌族鄉石壩村支部副書記焦云亮隨即開始播放森林防火和汛期防災工作要點,提醒當地群眾提前做好各項防范準備。
當前,平武已進入森林草原防滅火關鍵期,同時進入汛期。連日來,平武縣應急廣播平臺維護人員每天都穿梭在各鄉鎮、村社,對應急廣播設備的適配器、電源、線路、揚聲器、“戶戶響”小喇叭終端設備等關鍵部件,進行認真仔細的檢查,確保所有設備處于良好運行狀態。
平武縣應急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平武縣已建設形成國家、省、市、縣、鄉、村、戶七級貫通、可管可控、便捷高效、綜合覆蓋和適應新媒體傳播需求的應急廣播體系,也是綿陽強化“喊醒叫應”,落實預警電話“叫應”機制的生動實踐。
在北川,X波段雷達的應用也為科學防災減災強勢賦能。記者了解到,北川X波段雷達于202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項目總投資750萬元,位于漩坪鄉樓房村,海拔1800余米。X波段雷達可實現75公里半徑的區域覆蓋,數據每5-6分鐘更新,空間分辨率高、靈活度高,具有較高的降水估測精度,能夠滿足對暴雨災害準確監測和預報的需求,能夠對重點地區的降水強度、降水結構、降水變化趨勢進行連續高精度、高分辨率監測。
同時,北川還在小壩鎮黑泥巴溝和白什鄉白水河重點山洪泥石流溝域開展精準預警預報:在黑泥巴溝村3個斷面、白水河11個斷面,布設2套視頻設備、3套水位計設備、4套氣象設備、7套含水率設備、6套寬頻地震儀,有力提升山洪泥石流溝域監測水平。
“綿陽堅持強化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建成以370M無線通信網為骨干、以衛星通信為基礎、以無人機中繼為補充、以易“三斷”村通信“輕騎兵”為兜底的“空天地”一體應急指揮通信保障體系。目前,在市縣主城區及北川、平武、安州、江油山區已建設370M無線通信基站114個,網絡覆蓋9000余平方公里,配發370M對講機1300余臺至51個重點鄉鎮和443個重點村。”市應急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在地質災害防治領域,“綿陽造”涪城一號(25期)SAR衛星數據對災區進行地表形變分析,為災情研判決策和次生災害預警監測提供空間技術支持……
在綿陽,科技手段已成為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堅硬“鎧甲”,強勢為群眾打好遮風擋雨“提前量”。
針對洪澇、干旱、地震、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綿陽還優化地震、地質、氣象、水利、森林草原等領域自然災害監測站網布局,完善森林草原火情監測即報、氣象要素實時監測等系統,開展地災隱患遙感識別技術攻關和短臨氣象風險預警,加快推進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提升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警能力。
強基固本
多維發力下好防災減災救災“一盤棋”
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關鍵要加強防災減災基礎能力建設。
靶向開方,才能“藥”到“病”除——
●綿陽持續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構建“1+41+37”(1個總體預案、41個專項預案、37個部門預案)的市級應急預案體系,建立應急預案專家庫,編制完成重點應急預案“一張圖”;
●持續加強救援隊伍建設,基本形成以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以專業救援隊伍為協同、以軍隊和武警部隊為突擊、以專家隊伍為支撐、以社會力量為輔助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
●健全應急搶險救援機制,推動市縣聯動、部門協同、軍地協同、區域聯動,與德陽、遂寧、廣元、南充、阿壩等周邊市(州)和重慶北碚區建立應急聯動合作架構,加快建設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力量互援、多方互動的搶險救援新格局。
應對災害,物資“先行”——
●綿陽還建成市、縣、鄉、村、組、點六級應急物資儲備庫(站、點)1861個,儲備應急物資92萬余件(套);
●抓好應急物資調撥和前置,推進應急物資采購,每年制定市級救災物資采購計劃,有序推進應急物資采購工作,不斷豐富物資儲備。
在此基礎上,建成綿陽市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臺,接入16個市級有關部門視頻監控資源和研判預警系統,深度融合全市重點企業、救援隊伍、救災物資、避難場所、應急專家等數據資源,完善應急指揮“一張圖”功能,為應急指揮提供更加全面及時的數據支撐。
此外,每年定期開展國家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等防災減災宣傳活動,通過發放宣傳掛圖、現場講解、印發科普讀物、短信推送、大屏播放、微信公眾號和鄉村廣播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將防災減災知識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和防災避險能力進一步提升,全市防災減災救災人民防線進一步筑牢。
(涪江觀察記者 謝艷 任露瀟 文/圖 部分圖片為視覺綿陽資料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