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春雨潤澤天府沃土,四川大地迎來了一年中最富生機的春耕時節。智能農機往來穿梭、數字監測設備實時運轉……田地間,處處躍動著科技的身影,讓畝畝春田綻放出更多的可能。
4月初,在郫都區漢姜糧經復合現代農業產業園,數字化運作模式正為傳統農業帶來顯著改變,無人駕駛農機成為春耕的“新寵”。
遠遠望去,產業園區內拖拉機、插秧機、噴桿噴霧機等農業機械在田間來回作業。仔細看去,這些機器的駕駛座上竟空無一人。
“這些是經過我們改裝的無人農機。”蜀都鄉村振興公司相關負責人朱曉菲指著正在作業的農機笑著告訴記者。去年開始,公司便啟動了對產業園農機的無人化改裝工作,并于今年1月22日完成全部測試安裝。如今,園區內的所有農機都實現了無人化升級。
農戶正在通過手機操控拖拉機
更令人驚喜的是,這些農機還可以實現全天候作業。“這是由于我們加裝的北斗導航系統。”朱曉菲介紹,系統使得農機能自動規劃路線、精準播種,夜間作業精度可達毫米級,效率可提升3至5倍。
如今的農民徹底告別了“滿腳泥、一身土”的傳統形象,只需要一部手機或一臺電腦,輕點屏幕即可遠程控制農機,輕松下達指令。
當智慧農機在成都平原大顯身手時,100公里外的綿陽江油,另一項“空中科技”正在為春耕注入全新動能。
近日,在綿陽市江油市雙河鎮桂花村,連片的油菜花初綻金黃,數架植保無人機正在進行“飛防”作業,農藥細霧均勻地噴灑在葉片正反面,為油菜筑起一道看不見的“防護網”。
“蟲害防治的效率提升了一大截!”桂花村種糧大戶賈大哥望著空中作業的無人機感慨道,“以前人工打藥,一畝地要半個多小時,現在用無人機,一天能完成400畝,效率提高了幾十倍。”更讓他滿意的是,植保無人機采用集中作業模式,實現了統一用藥、統一防治,在保證效果的同時縮減農藥使用量,既降低了成本,還保護了環境。
據了解,今年江油市油菜播種面積達33萬畝,其中3.9萬畝采用油菜病蟲害統防統治社會化服務。植保無人機憑借其高效精準的特點,已成為當地油菜穩產增收的“新利器”。
植保無人機正在進行“飛防”作業
從空中俯瞰的“飛防”戰場轉向室內的育秧車間,科技的力量正深入農業生產的“種子搖籃”。
正值水稻育秧黃金時節,在宜賓市南溪區大觀鎮百里沖“天府糧倉”科技示范園區,許多智能化育秧技術在這里得到運用:控制光照和溫濕度條件,促進水稻種子快速發芽和秧苗整齊生長的水稻暗化育秧技術;采用無土基質、一穴一粒的穴盤育苗技術;基于水培原理、有效規避土傳病害的高粱漂浮育秧技術等。
鋪盤、填裝基質、智能灑水、精量播種、覆土……一道道工序按序完成后,秧盤被送入恒溫恒濕的暗化室,開啟高效催芽。“這套流程下來,出苗速度較傳統方法會提前5至7天,不僅出苗更快,還減少了補苗工作量,實現提質增效。”園區技術負責人自豪地介紹。
而在眉山市洪雅縣,育秧技術的革新對這里的人工效率帶來了明顯的升級,演繹著“育秧工廠”的現代速度。
在眉山市洪雅縣止戈鎮育秧中心的自動化高速育秧流水線上,機械臂有條不紊地將制作完成的秧盤按規格自動碼放,整套系統運轉如行云流水。“這條育秧流水線每小時可完成2000個秧盤制作,效率較人工提升近20倍,播種均勻度誤差控制在2%以內,單臺機械臂就能替代3至4名工人。”育秧中心負責人介紹。
自動化高速育秧流水線正在制作秧盤
當科技幫助育苗實現“加速度”,農業的觸角也延伸至作物生長的全周期。
走進內江市威遠縣,連棟薄膜溫室為秧苗創造了理想的生長環境:遮陽幕簾、保溫幕簾會隨著光照強度和溫度的細微變化,悄無聲息地自動開啟和關閉,可以實現放風、溫控、光控一體化,有效應對川南倒春寒等極端天氣制約。
“我們采用了環境自動監測技術,可以實時掌握溫室內的各項參數。”當地的技術人員表示,這座占地4608平方米的智能溫室,通過科學化管理,每季可培育滿足820畝水稻種植需求的優質秧苗。
連棟薄膜溫室
從北斗農機到智能育秧,從數字監測到綠色防控,科技浪潮正在巴蜀大地的春耕一線奔涌向前。效率提升、技術改良、農民減負……當創新力量扎根沃土,四川春耕圖景被悄然重塑,鄉村振興的夢想正在四川大地上拔節生長。
(圖片來源:成都市郫都區農業農村和林業局、江油市融媒體中心、洪雅縣委宣傳部、內江市農業農村局)
(來源:四川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