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國”重大項目蜀道考古調查階段性成果日前發布。本次蜀道考古調查共調查蜀道里程2073公里,沿線分布各類文物遺存1034處,其中金牛蜀道綿陽段有38處;新發現各類文物遺存297處,其中金牛蜀道綿陽段7處。
蜀道考古調查2024年3月啟動以來,在國家文物局的統籌下,川、陜、甘、渝四省市考古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協同聯動,對蜀道全線展開系統性調查與研究。目前,已完成對金牛蜀道、米倉道、荔枝道、陳倉道、褒斜道、祁山道的調查工作,取得了階段性考古成果。
光緒二十四年石碑
黑家山摩崖造像
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成果內容顯示,本次考古調查初步掌握了6條蜀道主線保存較好路段的基本情況,形成了目前最為準確的“蜀道數據”。新發現各類文物遺存297處,其中金牛蜀道綿陽段7處,包括——
涪城區黑家山摩崖造像群
游仙區酌中道里碑
龜山墓地
涼水井摩崖造像
光緒二十四年石碑
銅瓦鋪教化碑
梓潼西壩遺址
銅瓦鋪教化碑
酌中道里碑
本次蜀道考古調查中,在蜀道沿線新發現了形制多樣的碥道、棧道、橋梁等道路遺存,通過對比研究,充分認識到了道路建造過程中的復雜性與創新性,充分體現了蜀道建設者們因地制宜、巧奪天工的創造性技藝特征。新發現大量的遺址、墓葬、碑刻等文物遺存,實證了蜀道從先秦時期區域通道到秦漢以后國家道路的發展歷程,體現了蜀道作為古代國家西南交通大動脈的開創性和連續性。新發現的多處建置城市遺址及相關遺存,除為早期蜀道的選線提供了重要線索,更實證了蜀道在統一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蜀道考古調查,首次明確了蜀道沿線文化遺存的核心分布范圍、統一了“以線串點”的調查方法、道路分級標準和記錄規范體系,探索線性文化遺產考古調查的“蜀道標準”。打破了行政區劃的限制,以完整的蜀道路段為單位,采用“一家牽頭,多家協作”的工作方法,為跨區域、多單位聯合考古積累了全新的“蜀道經驗”。
(涪江觀察記者 張登軍 劉鳳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