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生于河南鞏縣。唐乾元二年(759)入蜀,在嚴武幕府任檢校工部員外郎。唐寶應元年送嚴武返京途中,因徐知道叛亂被迫滯留綿州,后寓居梓州,在兩地留下大量詩作,有《杜工部集》傳世。
唐寶應元年(762)七月,杜甫送嚴武返京至綿州,因徐知道叛亂,他被迫滯留綿州,放緩生活節奏,在這座城市尋找文化的共鳴點,但他時刻都沒有掩飾憂國憂民的情懷。
一天,閑來無事的杜甫走出綿州驛館,沿著金牛道來到東津渡。
東津渡,是當時走金牛蜀道過綿州城出入川的唯一水碼頭,自然是熱鬧非凡。杜甫到這里,或許是想在商鋪酒肆間感受市井煙火,也可能想通過往來的旅人,打聽成都的消息。望著往返的渡船,看到江面游弋的漁船和打魚的場景,遙望江那邊通往成都的驛道,他一時感慨萬千,就寫下了那首《觀打魚歌》:
綿州江水之東津,魴魚鱍鱍色勝銀。
漁人漾舟沈大網,截江一擁數百鱗。
眾魚常才盡卻棄,赤鯉騰出如有神。
潛龍無聲老蛟怒,回風颯颯吹沙塵。
饔子左右揮雙刀,膾飛金盤白雪高。
徐州禿尾不足憶,漢陰槎頭遠遁逃。
魴魚肥美知第一,既飽歡娛亦蕭瑟。
君不見朝來割素鬐,咫尺波濤永相失。
這首詩的大意是,綿州涪江的東津渡這一段,水中銀白色的魴魚活蹦亂跳。打魚人駕船在江面撒下大網,一網就收獲數百尾魚。那些普通的魚都舍棄了,紅色的鯉魚卻跳了出來。潛龍隱藏在水底,老蛟卻憤怒不已。江面刮起風,帶動岸邊的沙塵。廚師雙手揮舞發亮的菜刀,將魚切成片堆在盤子里。鳊魚的美味不是徐州的禿尾能比的,即使是漢陰的槎頭也會遠遠逃避。涪江魴魚是魚中的極品,人們為吃到這種美味而心情愉悅,但飽餐之后也讓人感到凄涼。你沒有看到,剛剛被割下鰭的魚,雖然離江水很近,卻再也回不去了。
這首詩看起來是在說涪江魴魚的肥美,但實際上是以“魚兒離開江水暗喻百姓因戰亂失去家園”,這是杜甫對“安史之亂”引發動蕩時局的憂慮。
↑古渡新顏 視覺綿陽 孫秀勇/攝
沒隔幾天時間,杜甫再次來到東津渡,憂國憂民的他再次寫下了《又觀打魚》:
蒼江魚子清晨集,設網提綱萬魚急。
能者操舟疾若風,撐突波濤挺叉入。
小魚脫漏不可記,半死半生猶戢戢。
大魚傷損皆垂頭,屈強泥沙有時立。
東津觀魚已再來,主人罷鲙還傾杯。
日暮蛟龍改窟穴,山根鳣鮪隨云雷。
干戈兵革斗未止,鳳凰麒麟安在哉。
吾徒胡為縱此樂,暴殄天物圣所哀。
這首詩的大意是,打魚人清晨來到江上,撒網起網讓魚兒驚恐不已。有厲害的打魚人撐船快速行駛,迎著風浪叉魚。僥幸逃脫的小魚奄奄一息,大魚受傷在垂死掙扎。再次來到東津渡看打魚,打魚人沒有切魚片,卻舉杯飲酒。黃昏時蛟龍因捕魚驚擾被迫遷移巢穴,岸邊的鳣魚、鮪魚像被云雷追擊而逃竄。戰爭至今沒有停歇,鳳凰與麒麟如今何在?我們放縱自己以此為樂,肆意殘害生靈讓圣人哀痛。
杜甫由打魚的場景寫起,關注打魚人的艱辛,哀嘆魚類的悲慘命運,揭示社會底層被壓迫的命運的無奈。他以漁喻世,想到還沒有停止的“安史之亂”和徐知道叛亂,以此表達對和平的期盼,體現出詩人的博大胸懷和現實主義精神。
(涪江觀察記者 張登軍/文 王勇/圖 部分圖片為視覺綿陽資料圖)